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>基层党建>>先锋模范

人物事迹 | 驻村第一书记向云贵:一身诗情写三家

作者:曹蔓夫、佘菊、王雨薇    发布于:2022-05-20    信息来源: 美丽开远

前言

深夜的山林寂静无比,不时传来几声虫鸣鸟叫。一间10余平方米的陋室,昏黄的灯光下,向云贵记录着当天的工作日志。


向云贵抬起头,眼神温柔,看了看跟前女儿的照片,随后揉了揉眼睛,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笔记本,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。  


霜雪烟雨迎冬夏,

晓月残阳送晨昏。

昔时攻坚助脱贫,

今日克难振乡村。


图片


春去春又来

窗外的金樱子花开了又落

落了又开


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
数年间
向云贵在三家村写下无数美丽的诗句

这些诗句
凝聚了他对这里无限的爱恋
也见证了他在这里奋斗的岁月


图片

 


图片

图片

1

暮春走访


今年40岁的向云贵,家乡在罗平,在武汉理工大学就读期间便成为了一名广州军区的国防生,2004年,大学毕业后进入应急作战部队,2015年底转业至开远市工信局。

2018年初,在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时刻,他被派驻到中和营镇三家村委会,任驻村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;2021年,驻村工作队员轮换,他本可以回城,但他主动请缨继续驻守。


图片


三家村委会位于大黑山深处,平均海拔2375米,是中和营镇海拔最高、气候最寒冷的村,有啊旦寨、三家、阿土祖、皮坡、丫口5个村民小组,共190户803人,均为彝族,其中脱贫户55户202人。

图片


“今年,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动态监测,确保农户不返贫,同时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。”记者走访向云贵当天,他和三家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文华正要前往啊旦寨。

图片


“大姐,这几天家里还好吗。包谷、菊花,该种的都种完了吧。”

“大妈,你从开远回来啦。这久身体给好?

……

一路上,向云贵和村民打着招呼,嘘寒问暖。村民也热情地拽着他,和他拉家常。


图片


脱贫户李王元是当天重点走访的对象之一。向云贵介绍:“他家只有他和老伴一起生活,都快八十岁了,因儿女平时很忙,很少有时间照顾老人。前些年,老两口种了16亩包谷,养着猪、鸡,偶尔还去三七地里打零工。随着年纪越来越大,身体又不好,基本丧失了劳动力,因此他家被纳入重点监测户。”

“你们来了咯。”李王元的老伴杨秀英正洗着衣服,看见我们便热情地迎了上来,坐在一旁的李王元刚起身,向云贵快步上前让他坐下。

图片


“大妈,你的电话停机了,我帮你交了50块钱话费,你打打看,现在已经能打通了。”

杨秀英紧紧拉着向云贵的手,感激地说:“你们时时这样关心我,我要咋个谢你们。”

图片


说着说着杨秀英哽咽起来,她将我们拉到一旁,不停地说:“他们挂包和驻村干部经常来看我们,太关心我们了,就像我的儿女一样。”

图片


向云贵说:“他家情况特殊,现在,土地已转给大儿子种植,收入归老人。我们还帮他家申请了低保,加上养老金、赡养费、高龄补贴等,老俩口的生活不太困难。”

离开时,杨秀英紧紧拉着向云贵的手,一直相送不肯回去。

图片


图片

2

驻村岁月

四年的时光很短,四年的时光亦很长。

生于农村、长于农村的向云贵对这里的一山一水、彝族群众有着自然的亲近感。



图片

刚到三家村时,为了尽快熟悉情况,向云贵虚心向村“两委”的同志请教;一户一户敲开村民的家门,和村民打成一片;记不清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哪里,就把每户的位置标记在卫星照片上,存在手机里随时对照;将所有农户的资料做成一本小册子随身携带。

图片


一座座山丘、一条条乡村小道,见证了向云贵在帮扶路上来回奔波的辛劳。

图片


没用多长时间,向云贵已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以及挂包人的信息清清楚楚,村民和他越来越亲近,有事都会打电话或找他诉说。

“这里的村民很朴实,各项工作开展得也很顺利。”向云贵说,乡亲们对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很强烈。

图片

“要说难做的工作,应该是刚开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那会儿。当时,一家看着一家,左动员、右动员还是起了多少作用。”

“我是军人出身,对我而言,脱贫攻坚就是另一个战场,现在的乡村振兴也是。”向云贵说,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。

他和村干部、驻村工作队员等充分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,“清三堆”、平道路、修沟渠,帮助村民清扫庭前院后,有空就坐下来和村民谈心。慢慢地,村民的思想和行动有了很大转变,主动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。


图片


干群同心扮美家园,曾经“脏乱差”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如今,村民的生活陋习渐渐消除,生活习惯越来越好,每座村庄都是干干净净的

图片


三家村地处高寒山区,受地理条件、交通等因素制约,缺乏收益较好的产业,但这里自然资源丰富,森林覆盖率高达83.32%。

“三家村的生态很好,还上榜第一批‘省级森林乡村’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相信三家村的未来会更美好。”在向云贵看来,好的生态就是最大的发展资本。

图片


三家村缺水,向云贵便跑遍每座山、每村,查看每个水井和水塘,千方百计解决用水难题,科学利用水资源。

图片


他加班加点设计了三家村水塘改造及绿化规划图,并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改造方案。“改造后,这里将出现‘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’的美景。”向云贵开心地说,下一步,他们还准备在皮坡村小组附近修建一个1000立方的蓄水池,保障农业生产用水。


图片


三家村缺技术人才,上级部门推广运用技术软件时往往受阻。向云贵说:“这里很少有人会用计算机,我们驻村工作队员就特意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。”

在三家村,向云贵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“计算机达人”,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他编写代码,帮助各村快速批量提交村民信息到“云南健康申报系统”。

在向云贵的办公桌上,并排摆着两台显示器。“这是我的工作‘神器’。”向云贵说,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它们一直陪伴着他。


图片


脱贫户的收入随时在变动,对于挂包干部来说,每次计算各项收入是件头大的事,但对于向云贵却是“小菜一碟”。他说,只要找对方法,就能大大提高工作效能,比如,将所有户数明白卡上的信息综合到一个Excel表格,再利用运算公式快速、自动计算出结果。当脱贫户某一项收入有变动时,结果会自行修改,不用人工重复计算。这样一来,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,数字也很精准。

用向云贵的话来说:“效率为我赢得更多看书和学习的时间。”

图片

3

诗意书记



工作中,向云贵是一枚妥妥的硬汉。工作之余,面对宁静的山村,他又变成了坚持不懈的“马拉松达人”、柔情似水的“驻村诗人”。


春夏秋冬,四季变换。在通往三家村的道路上,时常会看到向云贵奔跑的身影。

图片


他喜欢松树,因为松树向征坚韧不拔。他喜欢到村子的后山上听松涛、看明月。


他不仅将深情倾注在乡亲们身上,也倾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。

后山上有一株很老的野生山茶树,因常年被狂风暴雨摧残,树体倾斜、摇摇欲坠,他发现后自己出资2000多元,找来师傅砌起花台,将山茶树团团围住保护起来。“前不久山茶花开了,很美。”向云贵说。

图片


“这里的山、这里的水、这里的人,这里的一切,都是我创作的源泉。”向云贵有些羞涩地说,这几年除了收获乡亲们的情谊,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很多书、写了一些诗。”

驻村数年间,向云贵阅读了大量书籍,写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。他自己创作的作品,也发表于云南网扶贫热线、“开远文联”公众号、《开远政协》等媒体和刊物上。他的《驻村文集》,收录了自己创作的近50篇文章和诗歌;另外,喜欢诗歌的他还重新注了一遍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

渐与都市远,转与山林亲。
尽我素餐责,不负纳税人。
朝朝怀宗旨,时时校初心。
恋恋何为者,脉脉此情深。
但得乾坤朗且泰,不辞长作驻村人。

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。从诗中,我们看到了向云贵的内心真实写照。

图片


“我相信三家村会越来越好。”向云贵坚定地说,他愿意一直驻守下去,为乡亲们服务。

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三家村有了明显变化——通往丫口、阿土祖的道路已不复泥泞,啊旦寨不再闹水荒,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,楼房越来越新、私家车越来越多,交通越来越方便、村庄越来越美丽……

向云贵站在高高的山冈上,像一棵松,根深扎于此。


图片



相关链接

近年来,三家村先后被评为“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“云南省第一批森林乡村”“云南省卫生村”。2020年和2021年,向云贵连续两个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。
分享到:

版权所有 Copyright@ 2003-2018 开远党建网 滇ICP备17004191号-1

滇公网安备 53250202000117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73-3737594

技术支持:中国红河网